光伏“反卷”进行时:众志还是“异心”?

2024/10/30 浏览(2253

近年来,光伏产品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整个行业深陷非理性竞争的泥潭。企业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惜采取降价促销等手段,导致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整个行业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困境之中。

2024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料、硅片的价格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跌幅超过了40%;而电池片、组件的价格也未能幸免,下跌幅度超过了15%。这种前所未有的降价趋势,使得众多光伏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面临亏损的边缘,整个行业也因此进入了洗牌阶段。
更为严重的是,光伏行业价格“内卷化”还在不断蔓延。以10月12日华润电力沂源西里15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光伏组件设备采购为例,此次共有14家企业参与投标,投标单价从0.5308元/瓦到0.7255元/瓦不等,均价为0.64元/瓦。其中,0.53元/瓦的报价更是刷新了组件价格的新低。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维护光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引导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于10月14日在上海举行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专题座谈会。
此次座谈会的参与者阵容强大,涵盖了硅料、硅片、电池片和光伏组件四大制造环节的领军企业。
此次受邀的16家企业无一不是行业内的佼佼者,其中包括了被业界和投资者广泛熟知的“硅料四大天王”——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和新特能源;“硅片双寡头”——隆基绿能与TCL中环;以及“组件五霸”——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和阿特斯。此外,正泰、爱旭等知名企业也赫然在列。

会议结束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也意简言赅地通报此次会议取得的成果,“各位企业家及代表就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充分沟通交流,并达成共识。”

今年以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及行业主管部门也曾多次发声“反内卷”。

2024年5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召开“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就曾提出,要加强对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恶性竞争的打击力度;保障国内光伏市场稳定增长,探索通过示范项目支持先进技术应用,改变低价中标局面等。
2024年8月底,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还组织召开了“光伏电站建设招投标价格机制座谈会”。在本次座谈会上,与会代表普遍达成共识,认为当前全行业普遍亏损的状况对光伏行业的长远发展构成了不利影响。同时,他们指出,不合理的低价竞争对于下游电站业主而言,也难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按时交付。
此前,央视的《对话》节目还邀请过光伏产业的几位大佬进行访谈,其中包括通威集团董事长刘汉元、TCL创始人李东生、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
在节目结尾,七位大佬还合笔写了一个“合”字!这也表明行业内的主要参与者正在寻求通过合作和自律来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光伏企业应当摒弃恶意竞争,转而寻求合作共赢的发展之道的重要性。
龙头企业带头涨价也是光伏行业正在觉醒自救的佐证之一。

早在今年8月27日,两大光伏硅片龙头企业隆基绿能和TCL中环就打响涨价第一枪。两家企业同时宣布涨价,不仅为企业自身确保了合理的利润空间,还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两家企业通过主动调控生产规模,拒绝盲目参与低价竞争,为行业的长远发展与高质量提升树立了典范。

尽管资本市场对头部厂商达成共识抱有期望,但光伏业内人士却普遍信心不足。16家厂商虽然在本次会议上达成了“反内卷”的共识,但能否真正将策略付诸实践仍是一个未知数
当前,中国光伏行业仍旧深陷于“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泥潭之中,这一现象不仅未见消减,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随着市场份额的持续缩减,竞争的激烈程度被进一步推向高潮,迫使光伏企业不得不采取各种“内卷”手段,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谋求一线生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光伏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愈发凸显,企业间的竞争手段也愈发多样化。价格战作为最直接的竞争方式,虽屡被采用,但其效果已逐渐减弱。

于是,专利战成为了这一轮光伏行业洗牌中的又一关键策略。近期,晶澳科技与TCL中环的子公司Maxeon就纷纷在德国等地对正泰新能、爱旭股份等企业提起专利侵权诉讼,这一举动无疑加剧了行业内的紧张氛围。

除了市场竞争的激烈,光伏企业之间在技术路线上的分歧也日益明显。隆基绿能作为BC技术的坚定支持者,正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以期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而晶科、晶澳等TOPCon阵营的企业,在已取得市场占有优势的基础上,也在采取多种措施巩固其领先地位。这两大技术路线之间的较量,无疑为光伏行业的未来发展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然而,面对如此复杂的行业现状,单纯依靠光伏行业内部座谈会来实现“反内卷”的目标,显然是力不从心的。这些会议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但在解决根本问题上,其作用相对有限。

因此,或许只有通过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或兼并重组的谈判,才能真正明确胜负,推动光伏行业走出“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困境。